英國健康研究: 腸道菌相決定易胖體質

明明吃很少,卻很易胖?可歸咎於腸道內的細菌作怪!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腸道細菌又稱作花田,指在腸道活動中的細菌,主要分3大類別—益生菌,惡性菌和機會性菌。

益生菌是腸道中的好菌,能適當控制人體如何吸收從食物中得來營養,促進腸道蠕動,對人體有正面影響。而惡性菌,如大腸桿菌,會導致食物腐化,成為癌症原因。第三種則是機會性菌,會依照當時腸道情況而決定成為益生還是惡性菌。一般來說,身體狀況比較好,會有愈多元的腸道菌相(human gut microbiota)。相反,腸道內好菌不夠、壞菌增多時,變胖的風險便會上升。

shutterstock_572845669

隨著年齡增長,身體代謝更新程度會減慢,腸道惡性菌便會增加。而且,高脂飲食,也會增加吸收食物中的熱量的「厚壁菌門菌」比例,引致發胖,因而令腸道會產生廢物,加重冀便異味。

shutterstock_1288402915

根據2013年英國《Nature(自然)》雜誌刊載的一篇研究,低熱量、低脂和富含蛋白質與纖維的飲食,如:豆類、馬鈴薯、西蘭花、紅蘿蔔、蘋果和香蕉等等,都能改變易胖體質的腸道細菌的組成,讓腸道菌相(human gut microbiota)回到較健康的狀態。

不良飲食習慣和作息,會打亂了腸道菌相平衡,易造成肥胖體質。只要多吃膳食纖維益生元食物及定期做運動,便能在腸道養成好菌。

Recommended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