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請分享給你身邊患皮膚濕敏症的朋友)
記得某年的考試前夕,我一邊溫習,一邊抓著雙腿,溫了一個晚上書本,搔足一個晚上。那種痕癢,實在越搔越癢,有種恨之入骨的討厭,最後搔到一手都是血。腿上皮膚破裂了,接下來是不斷發炎,變成硬痂。早上起來,一層層的白皮屑剥得整個床單都是。夏天最怕穿短褲及短裙,甚至連絲襪都不敢穿,因為那些尼龍纖維最易引起痕癢。濕敏症曾經令我一度情緒困擾,看到一雙腿的皮膚,又硬又粗,又紅又腫,有時甚至會起癑疱,連男生約會都不敢去。因為這種「不適」十分惱人,除了外觀上感到非常的尷尬,更是令人癢極了,搔又不是,不搔又不是,可以想像到,怎麼能夠跟男生約會。
濕敏症根本不是病,所以沒有藥物可以治療,揸了醫生開的類固醇很多年,皮膚變得好薄,好容易破裂。在飲食上,很多東西都不敢碰,包括牛肉,雞蛋,海鮮,蝦蠏等。但偏偏我又特別喜歡吃蝦蠏,所以濕敏症的確好像是我生命的魔咒。
後來看多了醫學書籍,發現皮膚的癢和水腫,是源自一些致敏物質,這些致敏物質刺激了「肥大細胞」,英文叫Mast Cell。肥大細胞分泌出一種物質叫「類胰蛋白酶」Tryptase和「組織胺」Histamine。
致敏原原來可以分成兩大類:物質和非物質。物質包括食物、化學物品、塵蟎等,非物質包括紫外線、情緒、溫度的差距。而在食物方面,出事之原因原來不是質,而是吃過量。
我記得有一次又隱不住吃多了蝦。其實蝦的蛋白質屬外來物質,若吃了少量的蝦,消化系統可以很快地把蝦的蛋白質,消化和分解,人體根本不會將蝦排斥。可是,那次吃得很多,消化酵素無法迅速將蝦的疍白質分解。於是,免疫系統把它當作入侵的外來物質,因而製造抗體(叫IgE)去追捕這些侵略者。IgE附於肥大細胞表面的「IgE接受體」,於是刺激肥大細胞分泌上述的「類胰蛋白酶」和「組織胺」。本來是要舒張微絲血管,以便血液的淋巴細胞湧進組織,殲滅敵人。
但當淋巴細胞能滲出微絲血管時,紅血球也能滲出,於是,皮膚便紅了。另一方面,紅血球既能滲出,水當然也能滲出,於是,皮膚便腫了。這便是濕敏症形成的原因。
縱使知道了原因,也要找到解藥,可惜濕敏症不是病,所以沒有藥物可以治療。後來我嘗試用橄欖油搽皮膚,舒緩了一些。我又嘗試用橄欖葉搗碎加入了金銀花,敷在患處,果然改善不少。原來欖橄欖葉中的活性成份,含兩大高效抗氧化物:油橄欖苦素及羥基酪醇,有效中和自由基,對濕敏症皮膚功效特別明顯!而當中的油橄欖苦素更是橄欖葉中最特出的一種抗氧化多酚物質,抗氧化物質含量比超純正初榨橄欖油高出40倍,其抗氧化功效更比維生素C高5倍。
(請分享給你身邊患皮膚濕敏症的朋友)